最近在看经济学的书,确实脑洞大开。很多以前解释不清的问题,终于有了连贯的逻辑链条。

当年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那个经济危机中美国奶牛农场主把牛奶倒入海中的故事甚是触目惊心。然而,笔者完全无法认同“这反映了资本家剥削穷人的本质”这种观点。商人最懂得做顺水人情从而获取长远利益。因此,一定存在着一种理性且合乎逻辑的机制,来促成农场主做了如此的决策。

笔者看过的一篇材料显示,在1931年-1934年在美国中西部发生了奶农罢工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部分有组织的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然而,一者笔者无法验证这则材料的真伪,二者倒牛奶事件不止发生在上述时间和上述地区,因此这个事件不在笔者讨论之列。

先让我们看看一个很官方的解释:倒牛奶会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价格。这个答案相当具有迷惑性,因为推翻这句话就意味着推翻经济学大厦基础的需求曲线。但是请注意,这里有个重大的思维陷阱:这个答案陈述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漏洞在于,这个答案跟问题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首先,价格从来都不是资本家考虑的因素,利润才是。所以从来就没有“影响价格”这种需求,人们的需求是不要影响利润。
当我们关注利润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倒牛奶的人不属于某个拥有强大统筹能力的组织,就会面临一个风险:要是其他人不倒,我不就白倒了?然而迄今为止,如果我们不考虑有组织的罢工奶农这件事,笔者没有看到任何资料表明这些倒牛奶的人是有组织的。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这个观点最直接的漏洞在于,倒牛奶是否是为了改变供求关系。我们必须承认,倒牛奶确实会改变供求关系,但不见得这就是倒牛奶的原因。这就好比我吃火锅会花人民币,但是我吃火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我想花掉一笔钱,而是因为我想吃顿饭。衡量一件行为是否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原因不再存在时,这个行为是否还会继续。根据原文,在奶农倒牛奶的同时,有些人是想喝牛奶喝不到的,也就是说倒牛奶行为并没有因为过剩需求的出现而停止。因此,改变供求关系是倒牛奶的”果”而不是“因”。如果倒牛奶是为了改变供求关系,那么这个时候明智的牛奶生产者应该做的是:找到这批喝不到牛奶的人并把牛奶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他们。

如果当你仔细地开始考虑“找到这批喝不到牛奶的人并卖给他们”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想到我要说的了:倒牛奶是交易成本高于收益的结果。这里交易成本高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成本,生产牛奶的人没有办法获知谁想喝牛奶喝不到;这个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更容易解决一些,淘宝小店一开需求立即来,只要价格够低不怕没人买。
二是仓储成本,由于牛奶保质期短,不易储藏,所以生产牛奶的人一般不会大规模的建立仓储,而是依赖快速销售;临时建立仓储成本太高,生产牛奶的人无法支付。假如出现了一种技术,喊一嗓子把牛奶扔到田地里就能保存三十年,没准还会有人趁机抄底呢。
三是运输成本,哪怕生产牛奶的人愿意施舍给别人,运输的费用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有两个假想的实验可以解释这一问题:假如倒牛奶的地方旁边就有人拿着容器等着喝牛奶,是否生产牛奶的人会阻止这一行为?假如倒牛奶的地方远离农场,是否生产牛奶的人会愿意将牛奶远距离运输到倾倒地点进行倾倒?显而易见,是运输成本阻碍了善良。

综上,倒牛奶是由于供求关系突变,导致供方交易所得低于交易成本的结果。跟人性没有任何关系,绝对的“你跺你也麻”。至于这种突变是否是由于社会制度造成的,以及正确的调控手段是什么,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